文化遗产承载着地域的历史记忆和独特魅力。地处西北内陆的宁夏历史文化底蕴深厚,拥有众多珍贵的文化遗产,包括古老的水洞沟遗址、神秘的贺兰山岩画、苍凉雄奇的西夏陵,每一处细节都散发着历史的光芒。今年,自治区政协委员郑大鹏、王琰围绕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积极建言献策,呼吁守护塞上山川的文化根脉,让历史文化遗产绽放时代新韵。
科技赋能文化遗产让体验可感可知
“近年来,宁夏全面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,取得了积极成效。”自治区政协委员郑大鹏说,保护好地域文化遗产并进行创新性转化,既是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传承,也是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,更是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。
他在调研中发现,部分文遗景点的文物展示缺少与游客的实时互动,历史文化与现代游客的“交流”少,互动性较弱,部分文化遗产缺乏数字技术的应用保护、多样展示渠道的开拓与更为深刻的交流体验,能够“出圈”的创新性产品缺乏没能为文化遗产生成独特的“名片”。为了更好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,郑大鹏提出《关于深入挖掘地域文化遗产 进行创新性转化的提案》。
“随着超高清、增强现实、虚拟现实、元宇宙等前沿技术的日趋成熟,文化遗产有了更多有效的活化方式。”他建议,要在文化遗产的呈现中,利用H5、VR、AR、裸眼3D、AI等方式开发能够沉浸式感受文遗魅力的数字作品,让遗产生动有致地“活”起来,成为具有现代感和互动性的文旅体验产品。强化创意策划与设计,创新文化遗产活化的内容与形式,通过巧妙构思和解说体系将文化遗产的故事融入游客体验之中,将遗产资源转化为可观、可感、可玩的文旅项目,让游客在沉浸式交互中获得文化体验,了解文化遗产的历史传承和文化内涵。
“对于宁夏现存的文化遗产进行一次摸底,掌握各地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度,加快构建宁夏文化遗产数字体系,构建全方位、立体式的宁夏文化遗产综合性数字平台,做好宁夏文化遗产的数据库建设。”郑大鹏呼吁,推进文化遗产保护手段的创新,构建文遗综合数字平台,构建文遗数字平台的管理机制与监督机制,保证平台内容新、涉及的文遗资料客观真实,运营秩序良好,加大数字技术应用类人才的引进力度,努力做出高质量的交互产品。
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
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。
自治区政协委员王琰提交《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提案》中提出,银川市现有国家级、自治区级、银川市级、县级四级名录298项,传承人639人,传承基地95个,位居全区前列。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还存在非遗保护传承要素保障还不够、非遗生产经营方式相对落后、非遗旅游特色优势发挥不充分等传承与发展“短板”。
针对资金保障不足问题,王琰建议,应充分发挥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发展领导小组机制优势,探索建立市级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人传承项目补助长效机制,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濒危重点项目抢救。积极对接有实力有意向的社会组织、企业、个人进行资助保护,设立非遗保护基金,对非遗项目和传承人适当补助,激发非遗传承人的积极性,拓展多元化投入渠道,注重培养和使用专业人员,加强对非遗项目的挖掘、保护、开发的研究。
“目前,刺绣、剪纸、贺兰砚等大部分传统技艺类的非遗项目生产经营相对分散,特色产品开发相对迟缓,还没有形成较为完整的生产销售产业链,限制了非遗项目的扩大发展。”王琰呼吁,鼓励和支持传承人大胆创新,以市场经济的理念经营管理非遗传承工作,推动从自给自足型向市场需求型转变,实现非遗项目化、产业化发展。加大“非遗+旅游”“非遗+商圈”“非遗+院校”融合发展力度,支持非遗景区(景点)、非遗民俗、非遗衍生品等的发展,着力打造推出一批极具银川特色、蕴含银川故事、彰显银川魅力的非遗品牌。 (记者 李 莹)